“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种的特征”-轮复习课为例
------------------------教学设计与案例
2021年第5期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种的特征”一轮复习课为例
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410006)贺文陈明
摘要“种的特征”一轮复习课可以以人口普查为主线:通过宣传人口普查的视频导入;以全国 人口这一种为例,引导学生构建种数量特征概念图,并自主分析生活案例;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的观念过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归纳调查种密度的5种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 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种特征;人口普查;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 1005 -2259(2021)5 -0040 -03
1教材分析
“种的特征”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 •稳态 与环境》第4章的内容。教材内容包括调查种密 度的方法、种的数量特征、种的空间特征及“用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密度”探 究实验[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 版)》要求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的数量 变动[2]。虽然在新课中学生已学习了“种的特 征”相关内容,但并未形成整体的概念模型,作为一 轮复习课第1个课时,本节教学重点为种数量特 征概念模型的构建和种密度调查方法归纳总结。2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种的概念,分析种密度、出生率 和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数量特征间的关系,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 通过自主比较种密度的调查方法、小组合作探讨 各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 升科学思维;通过对我国4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七 次人口普查表的分析讨论,理解我国社会、经济、文 化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考虑,认同并参与宣 传第七次人口普查,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3教学过程
3.1视频情境引入,精准概念教学
播放第七次人口普查宣传片,展示人口图片,指出全国人口是一个种,回顾概念:在一定的自 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1]。虽 然,学生在新课阶段已经学习过种的概念,但大 多有
所遗忘,教师需要侧重强调种概念中的“同一区域”“同一物种”“所有个体”。通过概念引人 本节复习课主题——种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人口普查引人种教学,引导 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并以中国人口为例理解种概念。
3.2展示新高考评价体系
教师展示新高考评价体系对本节知识内容的要 求:了解并识记种的特征和种密度的调查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本节内容所涉及的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3.3识记核心概念,构建概念模型
引导学生回顾种的两个特征:数量特征和空 间特征。组成种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 状态或布局叫作种的空间特征m。具体可以分 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分布[2]。教师此时可 指出随机分布的方式最广泛,并提出问题:种的 数量特征有哪些?其中最基本的是什么?什么叫 种密度?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节 核心基础知识,并构建相关模型。
学生活动1独立思考,利用相关符号、文字
作者简介:贺文(1989—),女,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E- mail:hellom uche0312@ 163. com
2021年第5期才?4i 抬各f 鐵教学设计与案例 i i i i i i n 说明种的数量特征,在学案上构建数量特征概念 模型。完成构建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己构建 的数量特征概念模型图,学生相互评价,完善数量 特征概念图(图1)。r l出生率f 丨死亡率卜----------1年龄组成1—预测
决定种密度
(最基本)影响
决定1迁出率I
■I迁入率I -I 性别比例1图I 种的数置特征概念图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除了重点强调数量特征间 的联系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描述各数量特征的
中国三八妇女节的来历概念,并提醒学生重视教材内容。设计意图模型构建是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手 段,使用箭头以及“决定、影响、预测”等关键词完
善概念结构图,可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以及核 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间的关系,主动建构概念体 系,便于概念的识记与应用。
3.4灵活应用模型,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学生利用数量特征模型解释“北上广”人口的 剧增冲国人口的增长;
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 会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可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 控制有害昆虫;计划生育政策等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4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 组成图(图2),请学生辨析各图的年龄组成类型,
思考不同年龄组成类型的区别,并介绍我国从1982 年提出计划生育到2010年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转变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人口政策与人口问题。图2 我国1953年、1982年、2000年和2010年
4次人口普查人口金字塔
设计意图教师真实呈现人口调查表及国家 相关政策,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模型,形成生物学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3.5 比较归纳掌握种密度的调查方法教师提问国家通过人口普查掌握人口特征、 了解人口密度变化。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调查其他
生物的种密度?
学生活动2选择合适的方法调查生态系统
中各生物的种密度,并比较各调查对象的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5 min 并填写学案表格;再以小组为
单位讨论并统一意见,然后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 流。最后小组互评,完善导学案(表1)。我的中国梦作文800字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表1调查种密度的方法比较
物种名称调查方法调查方法适用对象及特征
熊猫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
的种
蒲公英样方法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 能力弱的动物螺样方法鲤鱼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
飞蛾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
酵母菌抽样检测法溶液中的微生物教师重点板书5种调查方法,并归纳扩充选修 一教材中的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滤膜法。归纳比较
异同后,PPT 展示经典例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 各种调查方法,归纳易错点。
设计意图以稳态和平衡观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明确自然中生物种
密度的多种调查方式,培养比较归纳的科学思维
能力,并通过经典试题体验高考。
3.6社会责任——宣传人口普查
展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内容(图3)。思考
从中可以获得哪些种特征的相关信息?
姓名 公民身份性别 年龄 民族教育程度
证号码
行业 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 图3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内容图
------------------------教学设计与案例
2021年第5期基于科学史的科学本质“显性一反思”教学
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为例
刘唯“2孟凡龙1张秀红
1.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花呗可以提现吗
2.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一中盘龙校区(432200)
摘要对科学本质的深度理解是国际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研究文献颇 为丰富。通过创设科学史情境,激发探究热情;进入探究活动,初显科学本质;分析实验结果,挖掘科 学本质;反思实验结论,内化科学本质;凝练认知结果,泛化科学本质等教学路径,探索“显性一反思”
教学在科学本质理解中的应用。
关键词科学本质;科学史;“显性一反思”教学
文章编号 1005 - 2259(2021)5 - 0042 - 03
如何深度理解科学及其本质,一直是科学教育 试图回答的问题,也是国际科学教育长久关注与研 究的方向。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从科学史 入手,永远是接近科学、理解科学本质的最佳途径。
“显性一反思”的科学史是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 的重要途径。“显性”科学本质教学最早由Abd- El- Khalick于1998年提出,要求将科学本质视为 一种“认知结果”m,建议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 学生关注并反思课程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引发学生 的思考与讨论,而非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体 会”U]。通过问题,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对科学本质 的认识,从而实现对科学本质内涵的理解。基于上 述认识,本文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
教师总结从调查内容中可以获得人口的所有特征,这为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翔实的 依据。最后展示人口普查宣传图强调:大国点名,没你不行!并再次播放有关普查内容的宣传视频。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主 动参与宣传,成为社会事务的参与者、实践者。
4教学反思
(1)课程设计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出发,通 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2)强 调教材基本概念,紧跟高考指向;(3)展示1953年、1982年、2000年、2010年4次全国人口普查图并分课时为例,开展科学本质的“显性一反思”教学实践。1创设科学史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ps皮肤处理
教师活动课前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要求 学生围绕孟德尔所处时代背景、成长教育经历、前 人的杂交实验及发现等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 享。课堂讲述:18世纪末,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 欧洲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各国的植物育种学家为 了提高作物的产量,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彼时 出身贫寒,却热爱自然科学的孟德尔,在修道院的 一片田地里做了 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3]。随即提 出问题:孟德尔为什么会想做杂交实验?为什么会 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他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自由表达观
析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表,让学生形成生物 学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的直观认识,引发学生对社 会的关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4)开展学 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领 会科学方法,锻炼科学思维,实现高效课堂;(5)知 识环节过渡清晰,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掌握。
参考文献:份字组词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
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58 -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A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