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整本书阅读文通练)《乡土中国》【含答案及...
整本书阅读文通练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必读的经典。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我们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
一、(2021·广东韶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
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域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 367,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
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
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虚拟现实)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土和于读什么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 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
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分裂,分出来
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10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9,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8,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20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
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C.乡土社会中,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便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D.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2000,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60,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2021·湖南岳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内则》说:,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出行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
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嫂叔不通问。《礼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
嫂叔。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
(摘编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材料二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